蛻變中的台北市農會-農會的業務介紹 大龍峒保安宮一年一度的神農大帝祭典
2021-07-01 《潘建華‧台北報導》

五穀先帝又稱神農大帝,是古代聖賢神農氏的尊稱,誕生於農曆四月二十六日。相傳祂教民削木為犁,種五榖,日中為市,通交易,嘗百草,辯藥性,治療民疾,祂不僅教人耕種,還發明了麻布製衣、陶器、琴瑟等,定曆法、通貿易,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明,是為農民、穀糧商、中醫藥等業的守護神,國人自稱炎黃子孫,其中炎帝指的正是神農氏。

其最為後人傳頌的典故就是「神農嘗百草」,亦是祂黑色皮膚的由來。根據西漢的《史記》實錄:「神農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祂以親身試百草,當吃到有毒的植物,身體會變成黑色,並以此記錄可以作為草藥的植物,祂造福廣大人民,後人為了報答祂的恩惠,就建廟祭祀並尊稱他為「神農大帝、藥神」。

據傳百年前的台北,連月乾旱,農作物欠收,當地的墾民向神農大帝求雨,不到一天的時間,天降大雨,而大龍峒居民銘感靈驗,因而將神農大帝迎入保安宮後殿安座,祂的神像身披樹葉、手執稻穗,看起來親切自然,並於每年誕辰舉行獻禮,完成盛大的祭典。早年的神農大帝祭典是台北市農會主辦,由理事長、常務監事及總幹事帶領全體同仁,於保安宮施行誕辰三獻禮–源自周朝古禮,以三次進獻為其特色。當通贊唱:「執事者各司其事,主祭官就位」,初獻儀式開始,迎神上香、進帛、進爵,再行亞獻禮,獻帛、獻爵、叩首,最後陪祭皆跪、獻爵、叩首,終獻徹饌、送神、行三跪九叩禮,儀式完成,為廣大農民夥伴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提醒大家敬天惜地,珍惜大自然資源,重視支持農業並關愛照顧農民。

其實,保安宮在歷經日治與台灣光復後,已非原有建築樣貌。據保安宮記載,「光緒二十一年,甲午戰爭中,清廷戰敗,台灣被割讓給日本,日軍登陸攻陷台北,保安宮被佔用,日軍進駐後殿時,看見神農大帝半裸神像全身赤紅,見其貌特異,誤認為是日本傳說桃太郎故事中的魔鬼,因此以刀斧砍斷其手臂,一時香火告絕,後殿淪為課堂教室及工廠。」;大龍峒保安宮執事廖武治於1994年開始,完全遵照古蹟原貌整建,展開長達七年的整修,將所有寺廟建物還原成最初的風貌,最終於2002年保安宮整修工程竣工,將該廟宇還原至1917年的最初原貌,也就是現今的樣貌。因建築修建的緣故,致使祭典中斷多年,現今已轉由保安宮主辦神農誕辰祭典,本會也仍舊年年參與這場盛典,持續為農民祈求福祉。

台灣以農立國,在早期的農業社會中,對其信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如今神農大帝的祭典,除了祈福、安定人心的功能,保安宮的建築亦成了重要的文化資產,而每年進行的三獻禮,亦成了外客重要的觀光體驗。今年因疫情嚴峻,保安宮宣布暫停一年一度的神農大帝誕辰祭典,雖然無法獻禮,但神農一定會默默的持續守護著台灣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