蛻變中的台北市農會-農會的業務介紹 曾經陪同走過一段的茶展示中心
2021-04-26 《鄒祝惠.台北報導》
民國85年10月12日,李登輝總統陪同馬拉威共和國莫魯士總統參觀茶展中心

蛻變中的台北市農會-農會的業務介紹

曾經陪同走過一段的茶展示中心

《鄒祝惠.台北報導》在台北市農會所有曾經辦理過的業務中,台北市鐵觀音包種茶展示中心應該是接待過最多總統、市長及外賓的所在。從民國74年4月,台北市政府在茶中心的建築結構體竣工後,市府便委託台北市農會投資經營,從74年12月7日開業,一直到86年8月底歸還台北市政府,經營時間長達12年,台北市農會完成草創經營艱辛的階段性任務。

回顧本會經營歷史,茶展示中心的設立對於推動整個木柵觀光茶園的發展的繁榮,有著無法抹滅的重大貢獻。民國69年,台灣茶葉外銷轉內銷,時任台灣省主席的林洋港先生,開放茶葉自由買賣。69年12月29日,台北市農會在木柵貓空設立木柵觀光茶園,這是台灣第一次成立的觀光農園,台北市農會首開先河!

早期木柵茶山的茶農,賣茶是要經由茶廠(商行)收購的,72年「還茶於農」政策,才讓農民可以自由賣茶給消費者。而茶展中心的硬體也在這段期間開始由市府舊地整建,74年4月完工後,台北市政府建設局委託台北市農會投資經營,當時的局長為汪彝中先生,而台北市農會的總幹事是黃光政總幹事。

民國74年,台北市農會投入資金500萬元,將空間精心設計裝修,74年12月7日正式開業。成立之初,人群不多,篳路藍縷、慘澹經營,當時的木柵貓空茶山不似今日,只要一到星期假日便車水馬龍、繁榮興盛,台北市農會的茶展示中心在當時當地扮演著火車頭的角色,帶領這全台灣首座的觀光農園-木柵觀光茶園奮力向前,雖然沒有把握,但也勇於承擔肩負台灣茶業轉型的先驅。

在茶展示中心的完工紀念碑文記載,「為發展觀光事業及促進農民收益,致力於提倡農產品與觀光事業結合,特運用基層建設經費籌建觀光茶園展示中心」。茶展示中心成立的著眼點便是注重農民經濟層面的考量,將農民的「農業」與市民的「休閒」二者相結合,藉由推動休閒農業的作法,帶動整座茶山的繁榮,同時提供一般市民正當休閒的活動與場所。在茶中心初始經營的規劃中,市政府同意茶中心有五分之一的空間作為營運空間,讓市農會經營賣茶、品茗項目,完成農業產銷任務,其餘空間規劃為茶葉展示空間、茶園生產、農業教育推廣等。而在民國83年元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也專款補助台北市政府建設局,在台北市農會茶展示中心內設置水土保持戶外教室,這也是台北市第一個成立的水保教室。

在台北市農會經營茶展示中心的12年期間,茶中心發揮它絕佳的外交輔助角色,李登輝總統、謝東閔副總統多次到茶山訪農友外,民國81年李總統伉儷曾在茶展中心接待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伉儷一行;85年李總統也曾陪同馬拉威共和國莫魯士總統參訪,兩國元首蒞臨茶展中心;其他如民國78年馬拉威共和國首都里朗威莫山度市長及布蘭岱市柴梭瓦市長等一行人訪木柵茶園及茶展中心;83年台北市黃大洲市長伉儷陪同澳洲黃金海岸市貝爾市長至茶展示中心參觀品茗;84年北京中國銀行董事長王啟人等參訪、荷蘭獸醫局局長MR.VanDerMeijs一行來訪,台北市鐵觀音包種茶展示中心,在木柵茶山文化推廣的初期,一直扮演著外交文化交流的使者!

台北市鐵觀音包種茶展示中心的經營也算是一路曲折。台北市農會從74年接下委託經營的任務後,一直到民國86因為該處市府建設局一直未能取得建物的使用執照,使得市農會的營運變得窒礙難行、妾身不明,在確定無法繼續向農民買茶、賣茶、提供給市民品茗休閒後,台北市農會決定停下這項業務,將茶展示中心交還給台北市政府。台北市政府隔年把茶中心交給台北市瑠公農業產銷基金會代管,基金會用孳息來經營茶中心,純做推廣不做農業產銷工作。97年,基金會的孳息收入從早期的8.3%逐年降到1.3%,基金會無法代管繼續經營茶中心,遂又將茶中心還交給台北市產業發展局(原建設局)迄今。

一直跟著這段歷史成長的是木柵茶山青年的張銘財,他曾是台北市農會的正職員工,茶中心交還市府後,他跟著茶中心從台北市農會離開,先後由瑠公基金會及台北市政府約聘任至今。從茶中心的創設到今日已邁入第36年,當時的農村青年現已當茶山阿公了,一直跟著茶中心不離不棄!回首從前,感謝這些曾為茶山農業、文化,推廣、貢獻的所有工作同仁。

張銘財說,去年1月,市府為茶中心的永續停館一年,進行修復,同時申請使用執照,目前已取得執照並於今年2月2日重新開館,以推廣茶鄉文化為主要目標。茶展示中心目前全名為台北市鐵觀音包種茶研發推廣中心,設有茶葉展示室、茶藝活動中心、茶園區及戶外教室等,透過導覽解說的方式讓遊客了解木柵鐵觀音茶的製造過程、品茗、沖泡及茶葉保存方法,並介紹台灣特色茶分布,對於想認識茶葉的人來說,是個不可多得的好去處。

 

 

民國83年3月11日臺北市黃大洲市長伉儷陪同澳洲黃金海岸市貝爾市長至茶展示中心參觀品茗。
張銘財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