蛻變中的台北市農會-農會的業務介紹-從無到有的農民市集
2020-11-20 《鄒祝惠.台北報導》

蛻變中的台北市農會-農會的業務介紹

從無到有的農民市集

 

《鄒祝惠‧台北報導》103年3月,台北市農會接下「台北花博農民市集」,這個委託專案是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公開招標的案子,而台北市農會第一次以廠商參與評選,在8家參選者中脫穎而出,榮獲第一,正式開啟台北市農會經營農民市集之路!

    台北市農會為什麼要參與市府的評選?又為什麼要從頭開啟一個從未經營的事業?台北市農會蘇光正總幹事表示,台北市農會是一個都會型農業,我們要做的是讓花博農民市集成為全國農產品銷售供應的平台,經營市集一方面能讓全國小農有一個與消費者面對面的空間,協助他們陳列展售,同時讓台北的消費者可以買到新鮮、安全、健康的農展品;另一方面我們也主張優先照顧台北市的農民,保障台北小農的銷售管道。

    台北花博農民市集樣貌,這7年來,在市府產業局與農會的努力下,一點一滴的改造,從每週90攤、100攤,到現在每星期有120攤的農民一起參與,從剛開始每週營業額僅170多萬的景況,經過三、四年的努力下,達到每週300多萬甚至4、5百萬,現在每週兩天全年的營業額可達1億6、7千萬,成為全國農產品供運銷重要的平台。除此農會也透過經營改善,借鏡國際,讓花博農民市集成為台北市休閒農業的一環,期望它走入國際,成為一個值得參訪的美麗的國際性市集。

    初始的花博,很多制度尚未健全,台北市農會經過腦部激盪,為其建立一套較為公正的評選制度,納入四章一Q(現為三章一Q),讓有機的、零檢出的農民與農產品依排序優先進入花博,也把生鮮、加工品、魚肉蛋奶分類,讓產品更加多元,也讓農民了解唯有安全健康的農產可以較容易取得進入花博販售的門票。如今花博生鮮類已有98%為有機或零檢出的產品,農民也努力取得相關的驗證及獎章,成就自己也保障消費者。

    或許大家看到花博目前的光鮮亮麗,難以想像台北市農會這幾年從中經營辛苦的努力!在103年農會接手花博農民市集時 (102年的花博由其他廠商經營),展出場地電源線突起,常造成嬰兒車及輪椅、老人行走不便,每週的垃圾是堆在花牆後的,常得等到當晚9點多或隔日才能有清潔隊處理,這也是常到花博公園散步的民眾所不能容忍的,市府的民眾投訴信箱與電話一直未能間斷。台北市農會接手後與廠商研究討論,改善電源線鋪設方式,透過現場工作人員積極與展出農民溝通,將營業用的廚餘自行帶回,將垃圾棄置在花博公園固定的車輛,工作人員也定時巡視場內,協助垃圾清運,雖然對農民有些許的不便,但讓花博公園維持一個好的樣貌,才是永續。

   

 所幸,我們的努力有被看見,除了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長期的支持與協助外,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農糧署北區分署及茶改場等單位,認可台北市農會努力經營的能力,除了各項發表會、展售會、茶葉講座安排在台北花博農民市集展出外,農糧署北區分署也在花博設置北區農民行銷專區,讓花博農民市集的行銷與推廣的力量更為豐富。

    從無到有、從一到二,台北市農會努力開啟農民市集經營之路。今年的10月16日至12月26日,由農糧署北區分署協助,輔導台北市農會於台北花卉產銷公司前廣場設立「台北花市農民市集」,每周五、六兩天營業,雖然初始僅有20攤,設定短短的三個月,但我們相信,只要目標正確,農政單位與農會、農民一起努力,共同提升農產品銷售,提供消費多樣化且優質、新鮮、安全的農特產品,一起享受農業文化與美學,台北市農會經營農民市集這條路必定是可以發光發熱,走得長長久久的。